中新网南昌12月7日电 (记者 吴鹏泉)十年来,江西省以推广热敏灸技术和建设海外中医药中心为抓手,相继在瑞典、突尼斯、葡萄牙等六个国家建立中医药中心、热敏灸分院等一批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着力推进中医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12月7日下午,江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江西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吴鹏泉 摄
12月7日下午,江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江西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上述信息。
江西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中医药历史悠久、名医辈出,杏林文化、庐陵中医、盱江医学流派传承上千年,“樟树帮”与“建昌帮”是中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
当天的发布会上,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洪珺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十年来,江西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利用中医药优势大力开展援外医疗、抗疫合作、人才培养等民生合作项目,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
作为中医药大省,自1973年第一支医疗队赴突尼斯执行任务以来,中医医生一直是江西省援外医疗队的重要力量。医疗队的中医医生每人每日接诊患者30人至50人,诊疗了大量如失眠、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等常见病。截至目前,江西全省共派遣了27批143人次针灸医生,诊治病人约45万人次。
洪珺介绍,江西中医药积极融入健康丝绸之路,该省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把中医药特色服务和产品带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拍摄制作《江西良方·妙手济世》宣传片、《江西中医药走出去》中医科普系列英文视频及热敏灸宣传动画短视频,介绍江西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传承、发展创新,通俗易懂地解读针灸、热敏灸、推拿、拔罐和传统功法等中医主要诊疗和保健手段。
江西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王威表示,江西将持续开展卫生健康国际合作,大力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海外传播,建设运营好葡萄牙、瑞典、突尼斯等国中医药海外中心,推进热敏灸等传统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对外交流,做大做强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贸易。(完)
科技日报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付丽丽)12月7日,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福建长汀签约,共交易长汀县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碳汇10万吨,总价180万元。
水土保持碳汇是指在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后,产生碳汇的过程或能力。此次交易的碳汇项目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罗地河小流域。经查核,罗地河小流域经过连续21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以水平整地造林、林木抚育管护、林地施用有机肥等治理措施,在发挥水土保持效益的基础上,显著巩固和提升了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能力和碳汇增量。目前其碳储量增加约3万吨,年均增长1890吨;碳汇量达到约11万吨,其中土壤碳汇约6万吨、植被碳汇约5万吨。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保持率从1985年的68.53%提升至93.43%,居国际、国内先进行列。罗地河小流域作为长汀县水土流失典型代表,经过20多年治理,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善,完成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美丽嬗变。
此次水土保持碳汇项目成功交易,是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的再次提升,是推动小流域治理与提高区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更多更优蕴含水土保持功能生态产品的成果实践,是体现水土保持碳汇价值、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大胆探索,有助于推动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